大陸人看臺灣:心心念念 飄洋過海隻因愛你

河南旅遊兩岸學生一道參訪志工單位,聆聽解說。(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)  中新網2月29日電 臺灣《旺報》29日刊載《飄洋過海 隻因愛你》一文,該文講述瞭作者作為大陸學生在臺灣短暫的旅行生活。文章表示,兩岸友好的“跨境交流”在形式上數量上都應該多多益善,予以鼓勵。  文章摘編如下:  從桃園機場到臺北市區的一段路,沿路夜色與道路景象,是我對臺灣的第一印象。  臺灣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。早在去年的三月,我便從同學口中得知瞭文化體驗營的活動,又因為錯過瞭去臺灣的學校交換的申請時間,便暗下決心:2016年寒假的活動一定要報名參加。想不到最終竟然能夠成行,真是令人感激。

  記得臺灣領隊那天突然說:“明天下午四點臺生準時入(微信)群。”當時不知怎麼的,覺得特別激動,第二天下午也準時守著手機,迎接臺灣小夥伴的到來。  隻是盡管加瞭群、分瞭組,臺灣同學卻很少說話,彼此仍是不熟悉,讓我有些失望。不過後來才知道,這是因為他們平常使用LINE比較多,大陸則慣用QQ微山西賞花旅遊信,兩岸社交平臺的不同成為交流的不小“障礙”。  飛機落地的那刻,我突然想到瞭一句歌詞:飄洋過海來看你。盡管碰到瞭臺北幾十年來最冷的一天,但寒夜裡小夥伴們的紅色接機橫幅卻讓人心生暖意。年輕人間似乎總有“自來熟”的因子,沒有花太多時間,大傢便熟絡瞭起來。  八天七夜的行程,遇上瞭不少有意思的事情。譬如臺灣同學根本沒意識到自己說話的口音,很驚訝所謂的“臺灣腔”是什麼樣子,還讓我們特地學給她們聽。還有許多用語方面的不同,比如“長官”這個詞總讓我想起軍訓的教官,很喜歡用“報告”一詞,讓我和大陸小夥伴們誤以為要寫論文,而嚇瞭一跳。  在臺灣短暫的旅行生活中,都有一些溫情的地方。還在桃園機場的時候我的手機便不幸罷工瞭,但直到第二天晚上才有一點自由活動時間,其他人都在淡水老街,我隻好選擇先行回臺北修手機。  本以為是自己一人,沒想到我的臺灣室友律誼也陪我一起回去,在手機店等待瞭許久也沒有不耐煩的意思,還不斷安慰我,讓我很是感動。  最後一天在高雄機場,因為我選擇從香港西安兵馬俑旅遊轉機廈門,而大部分人轉機北京,我希望能將托運行李直接運往廈門,機場的櫃姐一直努力幫忙協調,甚至我自己都想要放棄瞭,她卻依然不急不躁,態度溫和,所幸最終順利完成瞭,當下,我除瞭說“謝謝”,也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。  不過來臺灣的第一天我便發現,臺灣的街道名稱有許多都是大陸的地名,如泉州街、南京東/西路、松江路……比比皆是。我不禁在想,這些路名存在於臺灣人的生活中,每日行走其中,想必十分熟稔這些地名,難道不會因此對對岸的那片土地,心懷一絲向往與認同嗎?  我想到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“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對你們產生瞭感情,你們的教育卻讓你們對我們產生瞭偏見”,不禁有些難過。大陸的孩子從小便知道臺灣是祖國的寶島,知道阿裡山日月潭,《高山青》的調子耳熟能詳、傢喻戶曉,兩岸人民一傢親;臺灣的孩子呢,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我不知道,但前一陣Facebook上滿滿的誤解與謾罵,也許反映瞭一個側面。  這些偏見和誤解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,也非幾日努力一場嘴仗就能消弭的,也許西安旅遊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的不懈努力。而且,不隻是臺灣人對大陸有誤解,兩岸的互相瞭解都不夠,大陸人不像許多臺灣人想得那樣閉塞,臺灣人也不像許多大陸人想象得那樣非“藍”即“綠”、非“統”即“獨”。大陸有著有形的“墻”,臺灣的墻則是無形的“心墻”。翻越網墻需要技術,翻越“心墻”則需要更多地溝通、瞭解。  無論是“帝吧出征”,還是文化體驗、交換學習,或是旅遊玩樂,兩岸友好的“跨境交流”在形式上數量上都應該多多益善,予以鼓勵。隻有多接觸、多溝通,才有機會完整、正確、深入,才能相互理解彼此的想法與舉動。  今年一月,我“飄洋過海”來到臺灣,認識瞭15名臺灣的好朋友,從此以後,臺灣於我,不再隻是漁人碼頭的夜景、逢甲夜市的美食、日月潭的碧波,還有比集合口令更管用的那根自拍桿,還有臺灣店員找錢遞票時的那聲“謝謝”,還有七天一起吃住歡鬧的夥伴情誼。  “為瞭這次相聚,我連見面時的呼吸都曾反復練習,言語從來沒能將我的情意表達千萬分之一。”寫給臺灣、以及臺灣的好朋友們。飄洋過海,隻因愛貴州旅遊你。

source:http://gonglue.taiwandao.tw/zonghe_16009.html

, ,

Post navigation